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西下夕阳东逝水,教人哪不惜芳华。
——兆和
高山枕大川,俯视意茫然。
沧海还如客,凌波谁是仙。
江山欣一览,帷读笑三年。
击楫情怀壮,临风好着鞭。
(后四句经先生改过)
——允和
两首短诗,字字推敲定夺,或感慨或豪情壮志,情怀中思绪飞扬,眼前之景、心中之情跃然纸上,气派中情怀不减,气度丝毫不输男儿,如不细问,竟不知出自女子之手。女儿家家写出如此文采的确不虚得才女之名。
中学如此,大学更是如此。大姐张元和在大夏大学读书时也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当时的大夏有“四大天王”之说,张元和因为品貌出众、多才多艺,格外引人注目,并封为大夏的“皇后”。此时的张家四姐妹少女初长成,端庄秀丽,文质彬彬,许多男子大为倾慕,追求者众多,连沈从文、周有光、卞之琳这些文人墨客都位列其中。叶圣陶曾经这样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家姐妹从来在学问和各种活动上都是巾帼不让须眉。学校里有的活动,男子能参加的,姐妹们也照做不误。比如张允和夺得讲演第一名一事便是如此。在张允和刚入光华大学之前,学校已经举办了多次演讲比赛。当时有个姓赵的男同学因为发音标准、讲演出众几乎每次都能拿下桂冠。张允和来到光华时便参加了许多活动,这样的活动自然不会错过。她鼓起勇气写了一篇名叫《如今》的演讲稿。时值与周有光恋爱着,于是张允和便向他取了经。
张允和自小就语出惊人,她的文章极好,曾经有先生怕她的好文被人“抢”了,于是便给锁了起来。她的文字充满朝气和向往,而且从不做闺中怨妇之类的感伤。她认为落花时节在很多小女孩看来,是秋风扫落叶、满目萧瑟的景致,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在这些景致的背后加上哀愁的情愫,但是,张允和反倒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的天气暂且不说,硕果累累、谷穗沉甸甸的收获更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更应该是青年们奋发读书的好时节。所谓“伤春悲秋”那是足不出户的怨妇们的专利,作为“五四”以后的新青年,加上家庭风气的影响,张允和丝毫没有借景哀伤的想法。
上台讲演的《如今》带着浓重的哲学思维,大概内容讲的便是如何珍惜当下的时光,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之类。演讲一事讲究讲和演,两者须相得益彰才能授人以智、感人以情,赵同学的《铁》一如既往地好,因此,最后的结果便让人充满好奇。张允和怀惴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听着校长宣布由他和哲学家李石岑先生最后定夺的结果。当第三名、第二名都花落别家时,她开始有些失望,毕竟要超越一个常胜将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宣布第一名时校长卖了个关子,故意停顿了好一会儿,最终,“张允和”三个字从他口中说出,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这就是张家的姑娘们的胆识和魄力。论文,功底深厚、文采飞扬,既能写出气势恢宏的篇章,又能倾吐情感丰富的文字;论武,能在长跑比赛中拔得头筹,名声在外;唱起来,昆腔信手拈来、扮相唯美生动,男角女角都能演;讲起来,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连卫冕之王的男子都甘拜下风。这样的女子,用“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并不为过。
在光华大学,张允和受教颇多,其中还有一件关于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她终身受益。当时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从不给学生们出题目要求做文章,他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给出一句话或者一篇不长的短文,让学生们对它进行注解。看似十分简单的作业,但却要费尽脑力思考。比如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无非寥寥几字,但要参透它真正的意思、领悟其中的精髓,则需要学生们去查阅大量的古书。这种训练模式充分地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我们现代人经常喜欢说“发挥主观能动性”,大抵便是这个意思了。
作为现代人,有时会感觉这辈人的才华过于局限,虽然生活丰富了、物质充盈了许多,但好像大家或多或少都减弱了那颗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心,也没了时刻扩充自身知识的动力和心思。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价值导向固然影响不小,但个人对自身才华的追求和雕琢也减弱了不少。
此外,鼓励孩子们多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对孩子才情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极有利的。张家四姐妹之所以声名远扬,除了她们出众的才华以外,她们活跃在各大场合的身影则是她们声名远播的另一重要原因。虽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但才华却有所不同,如果无法适时地展示出来,便会失去它原有的光华,最终黯然失色。
张家四个女儿受到父亲的疼爱,格外出众,张家的家风影响着张家的每一个孩子。
长子宗和的老实厚道在张家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但学习上确是绝对的“学霸”,考学时上了东吴大学成绩已算得上优秀,但却心存不甘,于是第二年重整旗鼓,考上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从事历史教学。
二弟寅和诗写得很好,聪慧过人,读完光华大学后赴日本留学。
三弟定和很有个性,人也细致,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
四弟宇和是张家唯一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对农学、植物学研究深入。
五弟寰和就读于西南联大,毕业后继承父亲的事业,在乐益女中当校长。
最小的弟弟宁和受三哥定和的影响喜爱音乐,后来到法国跟一位有名的指挥家学习指挥,成为当时国际青年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人。回国后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
如此一辈人,几乎都是才华出众之人。这样人才济济的一家子,张家的家风如何,显而易见。这个家族里的孩子们,创新性地在自己的家庭创造了一条情感的纽带,时至今日,依然如期与张家的子孙们以及所有人相见,这个纽带就是家庭刊物《水》。
1995年10月28日,在《水》的复刊号第一期正式出版时,张允和是复刊的“始作俑者”,当时已近九十高龄的她开玩笑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小刊物的最老编辑”。《水》是张氏家庭中自己的一份刊物,那是四姐妹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于苏州九如巷里组成的“水社”社刊。《水》的文章均出自四姐妹之手,还有家里的兄弟们,后来连沈从文、周有光这些“外人”也鼎力协助。
这份刊物里写的都是家庭琐事,不拘一格,不限题材,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皆可刊登。“有文章、有诗词、有书法、有图画,还有蜡染。这是家庭里的小玩意儿”。孩子们自己选材、撰稿、刊印,家长们不仅不插手其中,还把学校的印刷设置借予他们。当张家的孩子陆续从中学上到了大学,《水》始终没有停刊,即使有一年,因为战争,举家搬往到上海避难,仍旧照常出版。
之所以起名为《水》,沈从文曾这样说过:“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硬,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如今的《水》仍然在流淌着,从纸质到网络,从文人墨客到普通读者,从一个家族内的小文学刊到社会文化焦点,这一份被称为“流动的斯文”的刊物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七八十个年头。张允和复刊之际感慨道:“一泓清水浸润了近七十年的岁月,使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永存一个美美的嫩嫩的池塘,我想让下一代下下一代和我们共享《水》的甘甜清纯。”
这份情怀有继承、有创新,当年张家的先人张树声精心修复了沧浪亭,张冀牖带着孩子们“守着九如巷的老井”,而今这一辈却用这份《水》滋养着张家的子孙们以及所有如水一般斯文的人们。
张家四姐妹已相继离世,当年的风采和芳华已成为记忆,沈从文曾将这种消逝称为“残酷的自然规律”,但她们身上所具有的风韵、气度却让她们成为民国时期夺目的“姐妹花”,而从她们身上透露出来的家风家教,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争相传颂的美好财富。今天我们在此回忆这些美好,不仅仅是将这些已尘封的历史讲述出来,更是想将风采背后的家风家教展示出来,毕竟斯人已逝,但精神可长存,这是我们后来人幸运的收获。
日暮倚修竹 她的猫猫男Omega 花都小神医 重生之最强暴君 克夫农女倾富天下 做梦通灵,综艺暴富 新婚札记 超级垃圾空洞 小说he结局后女配开始反抗 宠你成瘾[娱乐圈] 炮灰的豪门生活[穿书] 九天帝尊 重生七零俏军嫂 心在砰砰 他从暖风来 香樟少年 反派的猫主子又在作妖 许地山文学精品选 穿进男频文里当万人迷[快穿]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我余庆就算是死,死外面,从山上跳下去,也不会去做一件好事!叮!恭喜您获得好人好报系统。余庆真香。PS简介无力,各位读者老爷点进去看看呗如果您喜欢请做个好人,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平日里对我吆五喝六的女领导,跟我一块流落荒岛,哼哼,还敢给爷脸色看吗?如果您喜欢和女上司的荒岛生涯,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大荒经记载,上古之时,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是为娲灵一族,是妖中大族。大妖之能,移山填海,呼风唤雨少年身怀大妖血脉,在弱肉强食的修真世界,一步步踏上巅峰!如果您喜欢大妖血脉,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三体球状闪电未来的黑暗森林宇宙,为什么胜利的不是人类,如果能够达到科技爆炸水平下的人类世界,三体人还能否入侵成功。穿越成为工具人陈博士,又意外成为了三体人的卧底,从此卧薪尝胆,窃取技术,最终能否拯救地球如果您喜欢面壁者从球状闪电开始重启命运,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穿越到了火影世界,但是我没看过火影啊!不过问题不大,据说这是个高达大战外星人的故事,又名黑绝救母记,只要我努力学习,凭我卷王的本事。我也能开高达!如果您喜欢我没看过火影啊,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跟女总裁谈恋爱。龙十三发誓,这是他接过最奇葩的任务。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3月18日,龙抬头。...